8日,农历腊月二十九。一大早,洛阳市老城区邙山街道土桥社区的牡丹种植大棚内,一对“老把式”和“新农人”的技术交流像往常一样,气氛热烈。
“你看这些花叶和花苞,这是因为大棚内湿度和温度搭配不当引发的霉病。”
“咱们现在的大棚通过空调控温,虽然误差很小,但不能完全模拟春天的自然环境,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大棚智能温控系统来解决,也能让花叶更绿、花苞更大、花色更艳。”
……
“老把式”叫李临剑,是一名与牡丹打了30年交道的种植能手。“新农人”李旭洋是一名“00”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学的是园林技术专业。两人是一对父子。
在几盆叶子卷起的牡丹花前,李临剑摩挲着花叶给儿子传授自己的种植经验,李旭洋则通过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给父亲出点子。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自学,李临剑成了社区里有名的“土专家”,积累了丰富的牡丹种植经验,也越发认识到科技对农业种植的重要性。
“这几年,乡亲们借助乡村振兴的春风和市里的各项惠农政策,靠着种植销售牡丹年宵花、鲜切花、裸苗,让腰包鼓了起来,但牡丹种植也遇到了一些瓶颈。”李临剑坦言,比如,一直以来牡丹年宵花主要以“洛阳红”为主,如何丰富年销花的品种和颜色?一盆牡丹年销花重量在15公斤左右,如何实现轻质化种植?
从小和牡丹一起长大的李旭洋知道,这些瓶颈需要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解决,而乡村振兴的舞台也需要有理想、有知识、有闯劲的年轻人参与。
就这样,李旭洋高考时报考了农林院校,立志通过产学结合,带回更科学、更先进的牡丹种植技术,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种出花色更多、花期更长、花苞更大、花型更美的牡丹年销花。
“父母当年种牡丹是为了供我读书走出去,我现在看来广袤农村也大有可为,大棚里的一次次交流也让我找到努力了方向。”李旭洋说,他将努力汲取乡亲们丰富的种植经验,加强现代农林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实践运用,助力家乡牡丹产业不断壮大,和乡亲们共同耕耘好牡丹致富路。
洛报融媒·掌上洛阳客户端 记者 申利超 通讯员 石智卫 文/图
责任编辑:付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