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她何以摘得全国“小梅花”
□洛报融媒记者 孙晓华 通讯员 常书香 陈欣宜

舞台上的王妍俊秀大气(受访者供图)

扫码看“小梅花”
河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金奖,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小梅花”称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银奖……对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15岁学生王妍来说,学戏4年,她的舞台梦想终于迎来了璀璨绽放。
明朗上口的唱腔、俊秀大气的扮相、行云流水的动作……作为马派戏曲艺术传承人,在这个优秀又倔强的小姑娘身上,闪耀着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01 “我生来就是为了唱戏”
王妍的童年是在戏曲声中度过的。
她的妈妈是登封市一家剧团的专业演员,经常带着她在一个又一个戏台间辗转。看着妈妈和其他演员们唱念做打,演绎悲欢离合,赢得掌声雷动,两岁的她就开始模仿各种动作,咿咿呀呀地哼唱,幼小的心里已悄悄种下梦想:我要学戏,我要站在那个光芒万丈的舞台上。
微微上扬的眼角、精致耐看的脸庞、清亮甜美的嗓音,见过王妍的人都惊叹她是天生的“小戏骨”。妈妈知道唱戏太苦,不想让女儿走这条路。上六年级那年,得知在洛阳上学的一位姐姐考上了中国戏剧学院,王妍又一次向妈妈提出上戏校的请求。面对女儿的坚持,妈妈想让她知难而退,提出让平时成绩一般的她考到年级前三名才肯答应。没料到,那段时间,王妍起早贪黑拼命学习,真的实现了目标。就这样,11岁的她如愿来到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开始了追梦之旅。
“我生来就是为了唱戏,我对未来的所有美好想象,都和唱戏有关。”谈及理想,王妍依然稚嫩的声音透着坚定和力量。
02 “梅花”香自苦寒来
追梦,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何况要成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戏曲演员。
始建于1974年、前身为“洛阳文化艺术学校”的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在全国戏曲界都有较高知名度。学校不仅多次邀请豫剧大师马金凤、常香玉等为学生授课,还培养出李树建等多位戏曲名家。该校毕业生中,获得中国戏剧艺术最高奖“梅花奖”“文华奖”的知名艺术大家就有15人。
“这里和我想象的一模一样!”厚重的戏曲文化底蕴、浓郁的教学氛围,王妍学戏的劲头儿更足了。“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在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朱雪娟老师的指导下,王妍勤学苦练,开始一招一式地学习真功夫。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清晨六点,一折《穆桂英挂帅》响遏行云,惊醒了明思湖畔沉睡的鸥鹭,也开启了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新的一天。这是洛职学生最熟悉的“起床号”,也是王妍从未间断的“日课”。第一个起床晨练、第一个踏进教室,压腿、下腰、踢腿……王妍的时间总是赶得很紧,“我多练一会儿,老师上课就能多讲一点,我就能多学一点”。
一天的课程结束,当同学们都已三五成群回到宿舍,王妍还舍不得离开练功房,对着镜子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做着每一个动作,调整每一个眼神。直到月明星稀,在老师的一声声催促中,她才背上练功包最后一个离开戏曲楼。
有一次,王妍在练习一个高难度动作时,由于长时间练习体力不支,身体重重磕在地上,地面霎时一片鲜红。同学们赶紧围了上来,想送她回去擦药,但王妍咬着牙,用绑带隔着纸巾将膝盖一缠,强忍着疼痛继续练习。
“十几岁,本来是最贪玩、最怕吃苦的年龄,孩子却这么自律、上进,这么能吃苦,我们看了既欣慰又心疼。”朱雪娟说,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除了要拥有天赋,更重要的是勤学苦练,王妍做到了。
汗水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今年8月,在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的舞台上,一曲《情断状元楼·打神告庙》,王妍的“水袖功”(豫剧特技之一)得到充分展现:在海神庙,她通过肩、臂、肘、腕、指等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利用勾、挑、撑、冲、拨、扬、掸、甩、打、抖等动作,把敫(jiǎo)桂英悲愤交加、痛不欲生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评委和观众屏息凝神片刻之后,掌声如浪潮般响起……
03 是“小梅花”更是“小火种”
“照这样练下去,王妍将来一定是个角儿!”对这个自己看着一天天成长、手把手教出来的学生,朱雪娟毫不掩饰肯定和赞叹。
无论是在老师还是同学们眼中,这个被他们称为“小穆桂英”的王妍身上,总有一股让人无比佩服的“劲儿”。在冲刺河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的舞台上,王妍上场不久,音响忽然出现故障,当老师在台下急得团团转时,台上的她却镇定自若,出色地完成了每一句唱腔和动作,更是在情感迸发时全情投入、泪流满面,赢得了全组最高分;在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比赛时,王妍一段干净利落、行云流水的水袖功惊艳全场,高难度倒立弓腰轻盈娴熟,没有人看得出,舞台上的她做完阑尾炎手术还不到一个月,伤口的缝线还没有拆除;还有一次,得知家里出了意外,哭了一天、没吃一口东西的她,硬是在比赛前一刻抹干眼泪,微笑着登上了舞台……
“老师总教育我说‘戏比天大’,要想当好戏曲演员,别人没吃过的苦你要能吃,别人没受过的罪你要能受,我也觉得唱戏很苦,但我能受得了。”王妍为戏拼命的劲头,也影响带动着身边人。慢慢地,她的身影不再孤单,练功房里,戏曲班的同学们一起拉筋练嗓,并肩奔赴在追梦路上。
“传承发扬豫剧文化,重在精神传承。”朱雪娟说,“学老一辈戏曲艺术家要学什么?除了学习精湛的舞台技艺,更要学习他们身上坚韧不拔、艺无止境的精神,这才是传统戏曲艺术长盛不衰的根本!”
04 戏曲舞台需要更多“小戏骨”
在班里,王妍是最刻苦、成绩最好的学生,也是哭得最多的那一个。练功时,她疼得抹眼泪;挨批评了,她偷偷哭一场;动作没做好,她边哭边懊悔……在戏曲艺术学院,像王妍这样一边哭一边坚持学戏、不愿放弃的学生不在少数。在孩子们心里,戏曲是爱好,更是出路。
目前,戏曲艺术学院戏曲表演有大专班3个、中专班7个,学生158名,但这和学校的理想招生名额仍有差距。
“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学戏,怕吃不了这份苦,还有的担心未来不好就业,没有好前途。”该院辅导员陈欣宜说,从往年戏曲艺
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工作岗位需求人数要明显大于毕业生人数,特别是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兴起,戏曲演员在很多剧团供不应求,个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学校为培养更多戏曲人才,不仅在师资力量、教学环境上下了大功夫,而且还为学生提供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等帮扶。“学习戏曲、成名成角确实需要刻苦付出,可是哪样成功又能轻而易举呢?豫剧需要、观众需要、文化传承也需要更多像王妍一样有天赋、肯吃苦的‘小戏骨’”。
讲述 1359819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