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由奥地利人苏珊·万托赫所著的小说集,讲述了当年河南大学嵩县办学的
不屈历史——
《难路》:不容遗忘的苦难与抗争(上)
□洛报融媒记者 余子愚 文/图
苏珊·万托赫
小说集《难路》封面
今年是河南大学嵩县办学85周年。近日,晚报读者、河南大学校友王经华得到一本小说集《难路——坎坷之路上的一座城市》(简称《难路》),作者为奥地利人苏珊·万托赫。苏珊·万托赫曾于1941年至1943年在位于嵩县的河南大学教授德语和英语。《难路》对洛阳、嵩县描写甚多,勾勒了河南大学所处的特殊岁月。
01 河南大学呈函,留用苏珊·万托赫教授
“小说集《难路》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于2022年8月出版,书里许多内容与洛阳有关。”王经华说。
王经华是近代教育家、书法家、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的族孙,他首先被《难路》收录的《河南大学呈教育部函》所吸引。
“奉此,查本校医学院聘有教授系奥籍犹太族女性,名万陶珂,自……到校后,察其行动,尚无可疑,为人亦忠实可靠,实有留用之必要……”函件的末尾有“校址:河南嵩县潭头”字样,并加盖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的印章。
记者注意到,两页纸的函件,包含着许多珍贵信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华铁蹄践踏黄河流域,开封城岌岌可危,河南省政府决定将河南大学外迁。在抗日战争的烽火里,1912年创建于开封的河南大学八年五次迁徙,将课堂作为战场,把读书当成战斗,师生们以血肉之躯守护着文化命脉。
王经华介绍,万陶珂,是苏珊·万托赫名字的不同译法。苏珊·万托赫1912年出生于斯洛伐克,在奥地利林茨长大。她年轻时就与共产党人有接触,并最终加入了奥地利共产党。
河南大学于1937年年底迁至豫西南镇平及信阳鸡公山一带,师生们开始了艰难困苦的流亡办学生涯。
1938年10月,王广庆接任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新安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从政多年。他受命于战乱危难之际,担任校长6年,与各方打交道,解决学校经费问题,使师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得以维持。
王广庆首先将羁留在鸡公山的河南大学文、法、理三学院迁至镇平,与先行迁去的农、医二学院会合,又将移存在武汉的图书、仪器运回镇平。
1939年5月,日寇进攻新野、唐河,镇平危急。于是,王广庆率河南大学师生北越伏牛山,经过艰难跋涉,抵达嵩县。医学院留驻嵩县县城,文、理、农三学院及校本部继续前行,来到深山区潭头(今栾川县潭头镇,当时归嵩县管辖),“大学运转如常”。
“1941年10月至1943年,苏珊·万托赫在河南大学教授德语和英语,亲历了河南大学在嵩县的办学过程。”王经华说。
02 她创作小说集,反映河南大学在嵩县的办学岁月
“洛阳佳丽所,大道满春光。游童初挟弹,蚕妾始提筐。金鞍照龙马,罗袂拂春桑。玉车争晚入,潘果溢高箱。”在《难路》的开头,苏珊·万托赫引用了一首题为《洛阳道》的五言古诗,说明了这部小说集与洛阳的密切关系。
《难路》首章的标题为《大学》,书中写道:“这座小县城(即嵩县,记者注),以及这里的山峦河流,都坐落在静谧之中。当日军占领开封后,作为全省文教中心的河南大学及其数千师生,就逃到了这里。只要还有空置的地方,河南大学的师生就搬进去住。城西的一座庙,北门边上的临时木板房,一座邮局边上的土坯房,都被用作了宿舍。他们刚抵达这里的时候,还是见过世面的体面人,打着领带,穿着高跟鞋。但当鞋跟跑坏、领带撕裂之后,姑娘们就学着做布鞋,用布来纳鞋底子,就跟当地妇女穿的一样。”
王经华介绍,《难路》的故事情节围绕流亡时期的河南大学展开,其中用了很大篇幅详细描写历史上的潭头惨案。就文本结构而言,在十二个章节中,《大学》《野战医院》《革命者》《我的家乡》《通往认知的道路》《新年》等前六个章节,讲述了河南大学在嵩县坚持办学、播撒文明时的筚路蓝缕;《逆转》《守卫黄河》《战争》《五封信》《星星之火》《尾声》后六个章节,则讲述了河南大学师生和当地群众在潭头惨案中的悲惨遭遇。
在苏珊·万托赫的笔下,河南大学的辗转迁徙被刻画成一条受难之路。生死存亡之际,河南大学顽强抗争、艰难成长,不仅没有在战火中倒下,反而在忧患中浴火重生。
03 老子孔子相会、龙门石窟等洛阳元素,被写进小说集
“这里随处可见帝王将相的历史荣光。旧时宫阙的尘埃随风而逝,飘散在了黄河流域大平原。这里曾是传说中老子和孔子相会的地方……洛阳城依旧坐落于黄河之滨,春天的桑树依旧开满了花,龙门的壁立千仞仍然像以前那样,在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白居易在这里留下了诗篇。无数佛窟的倒影荡漾在伊河的波涛中,千百尊弥勒佛俯瞰着过往的商旅。人们沿河上行,走进秦岭的余脉。”
这是《大学》的开头,描写了洛阳的厚重历史,可以看出苏珊·万托赫对洛阳有着一定的了解。
苏珊·万托赫还写到,伊河两岸排开一片土地,延伸到无边无际的重峦叠嶂中。这里的土地长出新的作物,大块大块的,有碧绿色的红薯田,还有开着红色花朵的棉花田。
洛阳的棉花种植比较有名,在新中国成立后,种棉成绩依然突出。1959年,新月派诗人、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梦家曾到洛阳郊区的十里铺学种棉花。
《洛阳市郊区志》记载,1959年,洛阳郊区种植棉花面积有4.68万余亩,总产量1015.5吨。《洛阳市志·农业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洛阳棉花生产有了较大发展,棉田面积一度超过百万亩。
然而,苏珊·万托赫当时所见到的是破败的洛阳城和嵩县县城:“大地干旱,而旱灾好似轮回的恶魔一样蹂躏着这片土地。这里的人一无所有,农舍也一样空荡。用泥土抹墙的四壁内,就一床一桌,加上一个上了漆的柜子。”
苏珊·万托赫在《难路》中记录了哪些史实?河南大学在嵩县办学经历了哪些苦难?请关注下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