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唐诗之路
□郭发喜 王鹏杰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唐代诗人徐凝描写了民众对牡丹的喜爱。当下正值美好的四月,洛阳进入“牡丹时间”,以牡丹为媒,喜迎八方宾朋到来。
唐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400多年以来,积淀了丰富的情感和智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也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在现存的5万余首唐诗中,约有十分之一与洛阳有关。
洛阳居天下之中,自古为帝王都邑、人文渊薮。隋唐时期的洛阳地区,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文脉昌盛,才子云集,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坛佳话与传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诗之路。
近年来,“洛阳唐诗之路”成为学界比较关注的学术热点。2024年,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组织学生成立“洛阳唐诗之路研究小组”,对上阳宫、天津桥、应天门等洛阳市域内的25处唐诗遗迹、景观进行了系统考察。师生们通过文献梳理与实地调查,对研究“洛阳唐诗之路”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从学术角度而言,有助于考察唐代诗人的洛阳行迹与诗歌创作。唐代许多文人都作有歌咏洛阳风物和洛阳意象的诗歌。如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春末,诗人刘禹锡受邀参访牛僧孺在洛阳城南的别墅,作《思黯南墅赏牡丹花》,诗云:“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诗中不言牡丹一字,却将它倾城倾国的繁盛描绘得淋漓尽致。该诗也为考察刘禹锡的洛阳行迹与唐代洛阳赏花风气提供了佐证。
从文化层面而言,有助于认识唐代洛阳城市文化的时代特质。洛阳“花城”的美名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汉代。与如今的“牡丹花城”不同,东汉时的洛阳,道旁广植桃李,“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唐代“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仍是文人墨客笔下争相题咏的对象。北宋钱惟演主政西京洛阳期间,每至牡丹花盛时便举办万花会,浪漫至极,盛况空前。如今的洛阳牡丹文化节,即发源于此。
从现实层面而言,有助于盘活洛阳地区的文旅资源。洛阳文学属于地域文学,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唐代许多诗人都曾游历洛阳,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李白“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描摹了应天门的巍峨富丽;罗邺“洛阳春霁绝尘埃,嵩少烟岚画障开”描绘了嵩岭烟云的清雅俊秀;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写尽了诗圣晚年流寓他乡的悲苦;白居易“一岁龙门数度游”“久作龙门主”写尽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眷恋;韦庄“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道出了游子的悲哀。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洛阳地区的中轴线、大运河、牡丹等文旅资源相结合,打造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旅线路,具有广阔的社会前景和现实意义。
“洛阳唐诗之路”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及现实性的研究课题。它一方面要求研究者具备专业的古代文学功底,能够在浩如烟海的唐代文史资料中准确识别与洛阳有关的唐诗文献,并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与归类。另一方面,要求研究者熟悉唐代洛阳的基本史料与交通地理典籍,同时还要具备考察与研学的能力。同时,也要关注洛阳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将“洛阳唐诗之路”研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要在学术层面深入挖掘,也要探索将唐诗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现代化洛阳建设的积极动力。
今年4月11日至13日,正值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诗之路研究会主办、洛阳师范学院承办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诗之路研究会第三届年会”将如期举行,这次会议必将成为洛阳唐诗研究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