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蛇,有智慧、机敏、长寿、吉祥等美好寓意。在洛阳的各大博物馆中,收藏着不少跟蛇有关的珍贵文物。近日,记者到我市各大文博场馆采访,为您整理了一份“蛇”文物图鉴,帮助您更好地寻觅藏在博物馆中的“蛇”。
错银蛇形铜承弓器
出土时间:1972年
出土地点:西工区战国车马坑
展出地点:洛阳博物馆
文物介绍:该器物长19厘米,呈蛇形,蛇头前伸,尾作方形筒,表面为错银卷云纹图案,制作十分精致。它是一种专门在战车上使用的装置,作为战车行进时放置弓弩的固定支架。它的曲线造型设计恰好与弓弩造型相对应。在使用时,成对组合的承弓器正好承托住弓弩,同时使弓弩的手柄部位靠在车上,弩机的尾端与承弓器两个拖点共同构成稳定的三角形。
蛇形生肖图
出土时间:1981年
出土地点:洛龙区唐安菩夫妇墓
展出地点:洛阳古墓博物馆
文物介绍:唐安菩夫妇墓的墓室东西各设一棺床,棺床均一面靠墓壁,其他三面以石材包边,并饰有线刻十二生肖图,其中就有蛇。唐代丧葬习俗流行十二生肖类的随葬器物,原因是当时的人们把十二生肖当成守护神。
民国紫缎绣虎蛇纹圆形围嘴
展出地点:洛阳民俗博物馆
文物介绍:该围嘴直径24厘米,以紫缎为底,上绣虎、蛇等纹样,虎身中间开圆形领口,用黑布和黄绿格纹布绲边收口,构图工整,刺绣技艺高超。在儿童使用的围嘴上绣虎、蛇纹样,意在辟邪祛病、消灾免祸。
龙纹陶片
出土时间:2002年
出土地点:偃师区二里头遗址
展出地点: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文物介绍:这件龙纹陶片长14厘米、宽6厘米。该陶片为一个陶盆的口沿残片,外侧有一条浮雕蛇形长龙。这条长龙昂首勾尾,身上刻有麟纹,形象生动有趣。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器物具有鲜明的蛇形龙崇拜的文化特征,不仅可以作为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王都的佐证,也证明夏族基于以蛇形龙为图腾而产生的崇拜是其文化的重要特质之一。
乘蛇驾凤升仙图
出土时间:1976年6月
出土地点:老城区烧沟村西卜千秋墓
展出地点:洛阳古墓博物馆
文物介绍:这幅壁画描绘的是女主人驾三头凤、男主人乘蛇,在持节仙翁的引导下和神兽的护卫下,浩浩荡荡升仙而去的场景。古人认为,蛇有能飞行者谓之“腾蛇”,其地位仅次于龙。《韩非子·难势篇》:“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以其能飞腾,所以乘蛇可以“升天”。又龙蛇有别,天子“升天”可以乘龙,别人就只能乘蛇。
人首蛇躯女娲月象图
出土时间:2000年
出土地点:新安县里河村西汉壁画墓
展出地点:洛阳古墓博物馆
文物介绍:女娲上身女相,肩生羽翼,下身蛇尾在身体右侧弯曲上卷,尾上托着一轮青色圆月,女娲侧目视月。伏羲女娲人首蛇躯、双尾交缠的图案广泛出现于中国汉代墓室、祠堂中,寄托了古人对子嗣延绵、生命不息的美好期望。
堆塑龙纹透底器
出土时间:1992年
出土地点:偃师区二里头遗址
展出地点: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文物介绍:这件堆塑龙纹透底器底径22.5厘米、高17厘米。其器体外壁上攀附着3条雕塑的立体龙。这些龙皆为蛇形,不仅有小三角蛇形的头和细长身,且身上刻有菱形花纹。同时,这些造型奇异的蛇均呈昂首游动的状态,并自器壁逶迤爬到肩上,探首欲上,活灵活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龙形象器物不仅为上层社会所专有,且这件器物底部中央的圆形透孔证明这不是一件容器,推测为祭祀等礼仪活动使用的礼器。
除了这些含有蛇元素的文物,目前,部分博物馆还将推出蛇专题展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将在26日推出“灵蛇献瑞——中国古代蛇形文物图片展”,精心挑选多件具有代表性的龙蛇形文物图片,让观众探寻华夏文明蛇形象背后的丰富内涵;洛阳民俗博物馆将在23日推出“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众筹数百帧灵蛇题材的文物艺术品映像,展现蛇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本文配图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洛报融媒记者 刘嘉仪 通讯员 黄超 段跃辉 杨柯馨 赵腾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