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摘登】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昨日,当记者见到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桑栎时,她正利用课余时间翻译关于“两河流域青铜文明研究”的两本英文著作。
“这一区域与洛阳的二里头遗址属于同时代历史遗存,把这些国外的考古成果翻译成中文,希望能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桑栎如是说。
作为从本科到博士一直专攻考古学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桑栎已不止一次“跨界”做翻译工作。去年11月,由她翻译的《最早的中国》一书英文电子版在国外出版并面向全球发行。截至目前,该书销量已超过2000本。
“该书英文版名字是‘The Earliest China’,每本售价约100欧元,原本定位只是专业类相对小众的电子书,没想到能卖出这么多本,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桑栎说,这也从侧面说明外国读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不断提升。
2016年,在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资助下,桑栎开始将考古学术类著作翻译成英文的尝试。在挑选书籍时,她慎之又慎。“如果太专业,可能不利于传播;而太通俗就不能严谨地阐释文化观点,怕带给外国读者误解。”综合多方因素,她将目光锁定《最早的中国》。
“我们常说中华五千年文明从未中断,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成果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证明。”桑栎认为,把二里头的故事讲给外国读者听,就是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研究的杰出成果,让他们看到中华文明形成时期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画卷。她为此深感骄傲。
刚开始翻译时,她辗转难眠,不知从哪里开始啃这块“硬骨头”。耗时几个月翻译了大半本,可她越看越觉得别扭,于是直接推翻从头再来。
“《最早的中国》作者许宏老师文笔精练、语言严谨,又不失幽默,如何精准体现原著的味道是最大的难题。”桑栎回忆,自己在两种语言风格中纠结许久,把书都翻脱页了,书里密密麻麻做满了标记。在第二遍翻译过程中,她让自己“变身”原著作者,抛弃了英语的长句子,改用中西结合的短句子。这一次,她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中国味道”。
书籍面世后,许宏特意联系桑栎要求收藏一本,并称赞她准确表达了自己书中的观点,提炼出了书中的精髓,对推动二里头遗址申遗将起到积极作用。
桑栎说,洛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考古成果世界瞩目,她将发挥所长继续讲述发生在这里的中国故事,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尽绵薄之力。
洛报融媒记者 智慧 通讯员 金宜洛 文/图
▶▶ 相关链接
《最早的中国》
《最早的中国》是知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推出的“早期中国”研究系列书籍之一。该书于200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以二里头遗址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东亚历史上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形成的过程,面世后获得国内外好评,后经多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