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至13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诗之路研究会第三届年会在洛阳师范学院举行。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西北大学李浩教授,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南开大学卢盛江教授等来自国内外9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13位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由洛阳师范学院和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诗之路研究会共同主办,包括主旨报告、分组研讨等环节。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22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唐代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路径、新文献资料使用及区域文化特征等展开深入研讨。研讨中,大家或聚焦文献考据、空间叙事与历史地理学方法的融合创新,针对经典诗作的文本分歧与作者归属问题,揭示文本流传中的历史嬗变与文学重构规律;或结合考古新材料与传世文献,突破传统研究范式、开拓唐诗研究新领域;或论述区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探讨地理空间与文学活动的互动关系;呼吁构建“引育并举”的跨学科人才团队,整合考古学、历史学、文学等多领域资源,形成特色研究集群;或重视区域文化比较与历史地理重构,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体验。
在分组讨论环节,六个组的参会代表从不同视角,围绕“唐诗之路的理论建构”“洛阳唐诗之路”“长安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巴蜀唐诗之路”“边疆唐诗之路”等唐诗之路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
此次会议,与会专家深入挖掘洛阳唐诗文化的时代价值,为推动洛阳师范学院学科建设与文化传承贡献了新智慧。会议整合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等多学科资源,聚焦“唐诗之路”与区域发展联动,以洛阳、长安等地为核心,探索诗歌创作与地理空间的互动关系,推动文旅融合、助力洛阳加快建设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
唐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400多年以来,积淀了丰富的情感和智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也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在现存的5万余首唐诗中,约有十分之一与洛阳有关。
会议期间,洛阳唐诗之路研究中心在洛阳师范学院揭牌。
洛报融媒·掌上洛阳客户端记者 余子愚 通讯员 郭发喜 张利国 文/图
责任编辑:郭静林